close

米糕栫,你聽過嗎? 那天朋友知道了「拾味」的第一步後(收集一張想要傳承的台南地方美食味道列表),提到了它。

它唯台南特有,其他縣市罕見。曾經是台南討海人出海捕魚時帶在船上食用的食品,因為可保存較久,也容易飽足。而且吃法也可以多樣變化。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以拿來煎,還可以沾麵粉加蛋汁去炸,或是加上紅豆、龍眼干煮成糯米粥等等。朋友說,以前過年過節也會有它的出現。但是如今,難以見到,好像唯有在台南中元普度或廟宇建醮才可能會看到開爐製作的它了。

身高可以2公尺、體重達百來斤重、口感Q彈有嚼勁、米香陣陣的它,有人說它因製做過程繁複耗力,幾乎失傳,所以需加以保存。也有人說它技術性不高但是糯米文化應用在宗教信仰或生命禮俗的具體展現之一,所以應該把這傳統技藝保存。

我想前者只看到過程、後者只看到現成,都沒有看到全面。因為一個食物,之所以會出現、住進人的腦海裡,和人一起生活,程序、技術、應用,都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它背後與人的故事、隨著人們成長的經過,參與著一個族群由古至今的生活形式演變,才是需要把它傳承下去的理由。

再深入探索它,了解到製做一個源自廈門、超過百年歷史的它,需要花上3天的時間和極大的場地。從浸泡採收兩年的陳糯米、炊煮熟、到加糖漿持續不斷攪拌1小時以上、再以木板組合成六角柱後爬上梯子開始一瓢一瓢紮實填米、最後在頂端抹上花生油、用蠟紙封存、讓它靜置兩天才可拆板、分割食用或祭拜。

我腦裡出現的問題是,是怎麼樣的一個緣由,讓老一輩的台南人,即使如此的麻煩,也要製做和分享它呢?有人說這是「膨派(氣派)」的象徵。有人說它帶著好兆頭(步步高陞)。我想,除此之外,是不是也同時有著老少親朋戚友一起分享著吃的那種快樂成份呢?
而你,又怎麼想呢?

*栫讀音同:見
*google它時,發覺它8月被報道過。說,如今的台南,只有2家製作業者(一家業餘,一家專業製造)。而且會作米糕栫的老師傅都已七老八十了。新聞裡也提到,它有被打算提送審議,申請列為文化資產,好在未來完整紀錄製作過程,避免老成凋零後再也看不到。但是卻再怎麼google,也google不到這申請的進展。所以,它的延續,是不是仍然是一個問號呢?


走尋鳳凰。「拾味」的第一步
要請在地的你讓我們知道,你腦海裡台南不可少去的美食/味道(無論它仍然存在、已經變味、早已走入歷史),好讓我們把它集結成冊,然後用一個統一、集中、長遠的方式,想盡辦法將它們延續、發展。好讓台南地道的味道,不會再是默默步入只是回憶裡的遺憾事。。

如何提供資訊?
1. 在「走尋鳳凰」臉書專頁裡留言
https://www.facebook.com/discoverphoenix
2. 在【消失中的傳統味道】討論文裡留言
http://discoverphoenix.pixnet.net/blog/post/81337013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走尋鳳凰 的頭像
走尋鳳凰

走尋鳳凰

走尋鳳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